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接近8%,只要一揽子政策能够全面快速推出,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够维持在5.5%左右,四季度可能还要取决于整个外部形势的变化,但是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能够稳定在4.5%-5%的水平,全年预计可以达到5.3%左右的增长。
原因在于,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交易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尤其在疫情后一些新兴行业的崛起,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力是在降低的,而过去几年延迟就业有所积累,这些问题叠加使得今年的就业承压。尤其要关注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资金可获得性和竞争平等性,关注如何让中小企业能够有效获得订单,尽快摆脱利润和资产负债表恶化状况等。
一方面拒绝饮鸩解渴、过度刺激,但另一方面政策端还要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的发力来稳定经济,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中国的债务问题与西方最大的区别是,不仅债务率相对比较高,政府持有的资产也很高,我国地方政府保有大量经营性资产和一些资产类财务。因此,对于中国的资产负债表问题一定要进行分类研究、分类处理,不能将问题简单化。更重要的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而不是其他稳增长措施的延伸项目来处理,也就是针对青年人就业要有新的专门的解决措施。总体上,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第一是要摆脱价格疲软的状态,避免陷入通缩。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疫后社会心理修复面临新的挑战。不能因为看到四五月份一些参数出现波动,我们就失去信心。通过高度集群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加强分工细化与协同协作、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的增长极,从而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抵御个别国家脱钩断链的风险。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主体,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力量。作者: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刘元春 进入 刘元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实体经济 现代化产业体系 。基于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而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坚持开放合作,维护产业安全,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以实体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完备健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础和保障,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发展模式以及抵抗风险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在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关键材料等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中,诸多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存在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大推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支撑和壮大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博弈、大国冲突、大国竞争进入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是否掌握实体经济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实现实体经济中的科技自立自强,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中守住安全底线、行稳致远。一直以来,货物贸易在我国的进出口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
产业链供应链是实体经济的筋骨和血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和纽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完善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兴建5G基站、智能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根本上都需要实体经济来提供物质和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中的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培育出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管理等生产制造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为我国实体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活力、不竭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数字化改造能够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转型机遇,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新的动力机制。实体经济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深刻改变实体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实体经济带来生产技术的革新、运营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促进产业体系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数字经济将会拥有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激活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和价值,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赋能。
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为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高效运行提供强大支撑。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需要继续巩固扩大我国实体经济的优势,加快补齐短板。要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主动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质量引进外资,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为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来自全球的创新活力。
我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但是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党的二十大明确,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在实践中已结出累累硕果。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营造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制度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新样板、打造扩大对外开放新高地和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新平台等方面,都需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蹚出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拓展发展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就要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建设优质公共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让国家战略的最终落点是群众触手可及的温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才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完全有能力肩负起探索性的重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做示范,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道路。
今天的京津冀,虹吸效应弱化,辐射带动显著,借助交通、产业、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对接,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协同共进中改善,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成效日益凸显。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承载1亿多人口的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厚重的历史篇章,需要共同写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以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先行区、示范区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书写一隅的锦绣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京津冀要承担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大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唯有紧扣一盘棋和高质量,更大胆地闯、更大胆地试、更自主地改,才能为全国提供更多可践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就要继续做好协同文章,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新征程、新任务、新挑战,为京津冀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营造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制度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新样板、打造扩大对外开放新高地和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新平台等方面,都需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蹚出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来。